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新聞資訊

論壇

溫哥華地產

大溫餐館點評

溫哥華汽車

溫哥華教育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天水血鉛事件,媒體缺位,為什麼官方通報沒人信?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


關於甘肅天水幼兒園那233個血鉛超標的孩子,一份官方通報,將罪魁禍首指向了幼兒園的廚子和一罐“不可食用”的彩繪顏料。

案件破了,壞人抓了,通報寫得邏輯閉環,證據確鑿。


按理說,這事兒就該翻篇了,家長們拿到賠償,孩子們接受治療,全國人民的目光轉向下一個熱點。

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。這份本該“一錘定音”的通報,非但沒有平息輿論,反而像往滾油裡潑了一瓢冷水,瞬間炸開了鍋。這幾天,質疑聲從四面八方湧來。

一份旨在為事件定論、以正視聽的官方通報,為何最終卻成了引爆新一輪信任危機的導火索?

我想,這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刑事案件,而是一個經典的傳播事故。

它暴露了一個我們不願承認,卻又日益嚴峻的現實:在某些時候,由於某些專業的原因,官方通報正在失去它最重要的資產——信任。

我們先不說天水這事兒的真相到底是什麼,就單看那份通報的寫法,它就犯了一個傳播上的大忌:它試圖用一個完美的句號,去終結一個巨大的問號。

公眾最大的疑惑是什麼?是鉛污染。大家憑著生活常識和百度來的知識,都知道這玩意兒大概率和工業脫不了幹系。

尤其是當網友們扒出,幼兒園周圍就有冶煉作坊,而且當地還有污染“前科”時,所有人的心裡都畫上了一個巨大的問號。

結果通報來了,對這個最大的問號視而不見,反而遞過來一個聞所未聞的答案:廚子用顏料做發糕。

這個結論太離奇、太反常識,以至於它看起來不太像一個“真相”。


當發布者對公眾最關心的問題避而不談,卻給出一個技術上無懈可擊、但情理上難以置信的解釋時,公眾的第一反應不是“原來如此”,而是“你想隱瞞什麼?”

信任的裂痕,就從這裡開始了。

而真正讓這道裂痕變成萬丈深淵的,是另一個關鍵角色的缺席——媒體。

昨天李海鵬有句話說得很扎心,擱在十幾年前,這種事一出,當地的小賓館裡早就住滿了全國各地的記者。他們會用腳去丈量事實,用錄音筆去記錄各方說法。

他們會去采訪被抓的廚師家屬,會去網購那款顏料做實驗,會去周邊工廠門口蹲點,會拿著樣本送去第三方機構檢測。


官方通報會是他們調查的起點,而不是終點。

那時候,我們對一個事件的認知,是由多方信息共同塑造的。官方有官方的說法,記者有記者的調查,專家有專家的分析,甚至還有“無良媒體”在旁邊添亂。

整個輿論場是嘈雜的,混亂的,但正是這種嘈雜,構成了一種事實上的監督和平衡。

官方通報的可信度,恰恰需要這些“麻煩制造者”去反復敲打、驗證,最終才能被公眾所接受。

但今天,這個生態變了。

在一次又一次的公共事件裡,我們看到了媒體的集體缺席。那些曾經的“麻煩制造者”們,要麼正在直播帶貨,要麼正在MCN機構裡研究如何用三秒抓住用戶的眼球。不是記者們沒有理想了,而是支撐他們奔赴現場的整個傳統媒體行業,正在泥潭裡苦苦掙扎。

深度調查的成本和風險,遠遠高於發一個搞笑視頻和標題黨的投資回報率。

於是,我們看到了一個奇特的傳播景觀:信息發布的渠道高度統一,但信任卻日益碎片化。
覺得新聞不錯,請點個贊吧     無評論不新聞,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
上一頁12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441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.0020 秒